铭记抗战史诗,勇担时代使命
舞蹈教研室
2025年9月18日,是纪念中国人们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舞蹈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观看了此次思政大课。

一、历史维度:在宏大叙事中明晰 “大国担当” 的历史根基
本次思政大课大学段以 “大国担当” 为核心主题,通过扎实的史料论证与清晰的逻辑梳理,为高校师生构建了立体的抗战历史认知框架。提到纪念中国人们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时,同学们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体悟,“看到人民子弟兵整齐的队列、雄壮的英姿,特别是那些大国重器歼35划破长空,东风17使命必达,感受到我们的军事是威武之师、和平之师。”1945年6月26日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,董必武签下了刚劲有力的三个大字,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正式亮。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,这载入史册的一瞬,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奋战的胜利写照,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主动担当的历史见证。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同全世界进步力量一道付出巨大牺牲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。课程中,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带领学生回顾了这段历史。相关于战争时间线的对比令人震撼:中国战场始于 1931 年的抗争,较欧洲战场早 8 年、较太平洋战场早 10 年,这种 “最早开始、持续最长” 的坚守,本身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基石。而 3500 万以上的军民伤亡、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等数据,更直观揭示了中国为世界和平付出的巨大牺牲。
课程对东北抗联历史的深度挖掘尤其触动人心。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摄氏度严寒中,以枯草、树皮、棉絮充饥仍血战到底的事迹,生动诠释了 “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、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”。这种 “孤悬敌后十四年仍不改其志” 的抗争,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动注脚,更印证了中国抗战对牵制日军、支援全球反法西斯战场的关键价值。作为历史教育者,我们深刻认识到:大学思政课必须引导学生跳出 “本土视角”,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理解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。
二、精神维度:在情感共鸣中传承抗战精神的时代基因
课程以 “小细节讲透大道理” 的叙事方式,让伟大抗战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。左权将军与母亲的 “隔空书信” 令人动容:“吾儿抗日成仁,死得其所” 的家国大义,生动诠释了 “没有国哪有家” 的深刻内涵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抉择,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 “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” 命题形成强烈呼应。吉林大学学生 “传承先烈爱国情怀与民族血性” 的感言,恰是精神传承的最佳印证。
课程对东北抗联精神的阐释更具现实启示。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困境中,抗联将士仍 “如大海中的小舟般坚守方向”,这种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;在极端困苦中 “发动千次袭击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斗争” 的行动,这种胸怀全局的国际视野,都是滋养当代青年的精神养分。作为思政课教师,我深切体会到: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激励青年 “强国有我” 的鲜活教材,其核心要义与新时代青年担当高度契合。
三、教学维度:在课程创新中探索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
这堂思政大课的呈现方式,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借鉴。课程突破传统课堂局限,通过 AI 技术 “复原” 英雄形象、结合红色场馆实景教学等创新手段,实现了 “跨越时空的对话”,这种 “把理论从书本中拽出来” 的设计,完美回应了大学生对思政课 “具象化、沉浸式” 的需求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将课堂延伸至抗战纪念馆,通过校友讲解、师生研讨实现 “共学共悟” 的实践模式,更启发我们思考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与实践性。
结合自身教学实践,我计划从三方面优化教学:一是构建 “史料 + 故事 + 思辨” 的教学链条,引入赵一曼绝笔信、新安旅行团事迹等鲜活素材,让历史可触摸、精神可感知;二是开展 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组织学生走进本地抗战遗址,通过 “角色扮演”“史料辨析” 等互动形式深化理解;三是搭建 “历史与现实” 对话平台,结合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担当实践,引导学生思考 “抗战精神如何转化为强国行动”。正如课程传递的:对历史最好的致敬,是让精神基因在育人实践中代代相传。
结语:以精神为炬 育担当新人
这堂思政大课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,更是一场精神洗礼与责任召唤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“要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爱国主义教材”,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,我们肩负着 “以史铸魂、以文化人” 的使命。未来,我将把课程蕴含的历史智慧与精神力量融入教学全过程,引导青年学生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勇气,从精神传承中坚定信念,真正成长为 “光荣自豪的中国人”,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践行 “大国担当”。